作者:張嘉年 E-mail:tai_ning@163.com
註解一:強子類的重子家族(中子,質子,超子)中,每個重子含:3個夸克,每個夸克又含:4條希格斯玻色子,因此每個重子共含:12條希格斯玻色子.
以中子,質子為例,其內部電荷結構如下:
1.中子含1個上夸克-4條陽希格斯玻色子,2個下夸克含-4條陰希格斯玻色子及4條中性希格斯玻色子,正負電荷相抵=0故中子為電中性. 而1個下夸克的2條陰希格斯玻色子與1個上夸克的4條陽希格斯玻色子的總合比例為:1/3比2/3,故下夸克的電荷為-1/3,而上夸克的電荷為
+2/3(-號僅代表相反電荷,並非負的電荷或負的能量)
2.質子含2個上夸克共-8條陽希格斯玻色子,1個下夸克-2條陰希格斯玻色子,2條中性希格斯玻色子,正負電荷相抵後剩6條陽希格斯玻色子,正好佔-總數「12條希格斯玻色子」的一半(物理規律-正負電荷分配各佔一半),故而質子帶正電荷.
【至於-反中子與反質子則與上同理,只是電荷相反為:反上夸克電荷為
-2/3,反下夸克電荷為+1/3,可按上圖自行比對,故不再贅述】
註解二:所謂的3「色」夸克,絕非指「顏色」有3種,而是指「排列的相位」有3種:每個夸克內的4條希格斯玻色子共有8條分弦,按排列的相位不同而分為3色:
(1),上夸克8條分弦的端點為同電荷且多數電荷同朝「內」,下夸克為多數電荷同朝「外」,如此相位排列為第一色(参考藍夸克).
(2),上夸克8條分弦的端點為同電荷且多數電荷同朝「外」,下夸克為多數電荷同朝「內」,如此相位排列為第二色(参考紅夸克).
(3),上下夸克8條分弦的端點為相反電荷,而相對的位置-4條分弦朝「內」,4條分弦朝「外」,如此相位排列則為第三色(参考綠夸克).
因為在「超高温」或「超低温」時,正(陽)負(陰)弦,粒子,會有不同的
相引或相斥運動,如此相位排列,才可使弦,粒子有效的轉動,組合,分裂.
註解三: 1,微中子是「自由態」的上夸克, 反之,上夸克是「禁閉態」的微中子.
2,電子是「自由態」的下夸克, 反之, 下夸克是「禁閉態」的電子
3,輕子(微中子,電子)是「相位擴張態」的強子(夸克),故能遠距傳播.
4,強子(夸克)是「相位收縮態」的輕子(微中子,電子),故禁閉在10-16cm的空間內.
5,微中子與反微中子(見上圖五-4)的內部中心為相連的「零點能真空場」(正,負弦位元電荷相抵=0),但極化為陰陽二極,故自旋相反,而外圈開弦態重(引)力子,故呈電中性,且能遠距傳播.
6,正,負電子(見上圖五-4)的內圈為正(陽),負(陰)二極磁單極子,而外圈為開弦態重(引)力子. 純磁力「疊加」開弦引力=電磁力,故正,負電子帶電荷,且能遠距傳播
註解1:上圖中: 反夸克, 反中子, 反質子合稱為「反粒子」,由「反粒子」組成的物質稱為「反物質」, 而由「反物質」組成的宇宙稱為「陰極宇宙」-因其組成的基本粒子:「反質子,反核子」,帶陰(負)電之故.(而本文中的「反宇宙」是指含「萬有斥力」的「負能量-反宇宙」)
註解2:【整體膠子為電中性】
上圖強子(質子,中子)中雖有-陽電膠子,陰電膠子,中性膠子,三種不同的電荷性質,但中和起來仍為電中性,因為三條膠子在強子(質子,中子)之中,實為一種混合振動的「中性-膠球態」,陽電膠子及陰電膠子只是整體「中性-膠球態」中,二邊相反的電荷分佈,陽電膠子及陰電膠子無法單獨從強子(質子,中子)中分割出來,這就與帶2/3電荷的上夸克及帶1/3電荷的下夸克無法單獨從強子(質子,中子)中分割出來的道理一樣,三個夸克只能整體結合為強子(質子,中子)而呈現出:整數電荷或中性電荷. 三條膠子也只能整體結合為「膠球態」而呈現出:「中性電荷」.
註解3:【強子族中:p介子與質子,中子的位元總數比例分配正碓】
p介子的位元總數為2個夸克(32位元×2)+1條膠子(8位元)=72位元. 而強子(質子,中子)的位元總數為3個夸克(32位元×3)+3條膠子(8位元)=120位元. 故p介子的72位元數÷強子(質子,中子)的120位元數=0.6. 我們再看p0介子的上一級介子h0介子(由p0介子疊加而成)的能量約548MeV, 而質子,中子的平均能量約938.9MeV, h0介子的能量548MeV÷「質子,中子」的平均能量938.9MeV=0.584(近0.6),亦即接近p介子與「質子,中子」的位元數比0.6,其中的比例差距0.016(即0.6-0.584),這一微小部分能量,應仍留在「真空能量場」中,因為粒子在衰變分裂時,經常會有小量的能量流失而進入「真空能量場」中, 唯總能量仍不變. 而上述的數据正好証明了上圖的強子族中:p介子與質子,中子的位元總數比例分配應該正碓.
註解1:三色夸克的最下(內)層為10維時空的「真真空場」,真真空場為超低温,幾近絕對0oK(-273.15oC),粒子間的電荷為「同引異排」(與正常的物理世界相反),且俱有「負能量」(負質量)能抵消及分散夸克的能量(質量),故下夸克能量僅7eV,而上夸克能量僅5eV,但3個夸克組成的中子,質子之能量竟然為939.6eV及938.3eV,但3個夸克加起來能量最多也只有21eV. 若是沒有「負能量場」吸收(正)能量,則上述事實將完全矛盾無解,這又稱為「反遮蔽效應」.
其實「真真空場」中有無量的夸克,一個重子之內就不知有多少被遮蔽能量的夸克,故一個重子之內的夸克場又稱「海夸克」,但「反遮蔽效應」的範圍僅在10-16cm之內,大於此範圍,能量就會漸漸顯現出來,因此直徑為10-13cm的中子,質子就顯現出相對的大能量,故而我們所偵測到的3個夸克實際上僅是能量及電荷經「正負相抵」後的「微量差額-顯現」,這就像浮出海面的小島,從空中看來是個小島,但從深海底來看,卻是連接地球(地球好比真真空場)的巨山
註解2:自1997年就有物理學家提出有可能存在含2個反夸克的「7夸克態-强子」 及 含1個反夸克的「5夸克態-强子」,之後2003年包括日本大阪大學及美國的3個加速器中心都宣稱於10-20秒內發現了含1個s-反奇夸克的「5夸克態强子q+1540(ds-)uud」,但至今都尚未得到物理學界的公認. 預估
5夸克態强子應有2種(詳見下附錄).
第1種為1對「正反微中子」衰變為1對「正u反u-上夸克」而疊加進入「正反質子」中,因而形成的「5夸克質子(uu-)uud」及「5夸克反質子(uu-)u-u-d-」
第2種為1對「正負電子」衰變為1對「正d反d-下夸克」而疊加進入「正反質子」中, 因而形成「5夸克質子(dd-)uud」及「5夸克反質子(dd-)u-u-d-」
而「7夸克態强子」(詳見下附錄)為1對正負電子疊加進入正反中子中的1對「正d反d-下夸克」,而1對正反微中子疊加進入正反中子中的另1對「正d反d-下夸克」,然後形成「7夸克中子(dd-)(uu-)udd」及「7夸克反中子(dd-)(uu-)u-d-d-」. 其中:
一.「u-d夸克」組成「W-弱玻色子」,而u-夸克衰變為:反微中子,
d夸克衰變為:e-負電子. 之後「7夸克中子(dd-)(uu-)udd」就
衰變為: 上述第2種的「5夸克質子(dd-)uud」.
二.「ud-夸克」組成「W+弱玻色子」,而u夸克衰變為:微中子,
d-夸克衰變為:e+正電子. 之後「7夸克反中子(dd-)(uu-)udd」就
衰變為:上述第2種的「5夸克反質子(dd-)u-u-d-」.
以上「5夸克態强子」「7夸克態强子」及「W弱玻色子」之內:中子,質子,電子,微中子的互換及统一,也正說明了:GUT大統一理論
※(s-為反奇夸克,d-為反下夸克,u-為反上夸克,d為下夸克,u為上夸克)※
註解3:按【圖五之3】X,Y玻色子最終分裂衰變出16條膠子 及 「6對輕子:即2對正負電子加4對正反微中子」,其中-「6對輕子」,於u,d夸克禁閉初期(10-6秒)疊加進入【圖五之2】的「6個正反下夸克」內,並轉換衰變為「1對2個正負W弱玻色子(形成1對正反:5夸克質子)」及「1對2個正負W弱玻色子-加-2對4個正負電子衰變的2對4個正反下夸克(形成1對正反7夸克中子)」. 這「6對:正負電子和正反微中子對」共384位元(=6×2×32位元). 而正反-質子,中子共12個夸克亦共為384位元(4×3×32位元). 另輕子族的16條膠子共128位元(16×8位元)加上「6對:正負電子和正反微中子對」的384位元=512位元.
而強子族的另2個介子含4個夸克共128位元(4×32位元)加上正反-質子,中子的384位元也=512位元.
位元數分配的剛剛好,此亦驗算出:輕子族與強子族的GUT大統一
註解一:
1,微中子是「自由態」的上夸克, 反之,上夸克是「禁閉態」的微中子.
2,電子是「自由態」的下夸克, 反之, 下夸克是「禁閉態」的電子
3,輕子(微中子,電子)是「相位擴張態」的強子(夸克),故能遠距傳播.
4,強子(夸克)是「相位收縮態」的輕子(微中子,電子),故禁閉在10-16cm的空間內.
5,微中子與反微中子(見上圖六-2)的內部中心為相連的「零點能真空場」(正,負弦位元電荷相抵=0),但極化為陰陽二極,故自旋相反,而外圈開弦態重(引)力子,故呈電中性,且能遠距傳播.
6,正,負電子(見上圖五-4)的內圈為正(陽),負(陰)二極磁單極子,而外圈為開弦態重(引)力子. 純磁力「疊加」開弦引力=電磁力,故正,負電子帶電荷,且能遠距傳播
註解二:「五夸克態強子」是在1997年由(Maxim Polyakov),(Victor petrov)和(Dmitri Diakonov),發表於俄國的「聖彼得堡核物理學院」(Peterburg Nuclear Physics Institute),至2003年,日本大阪大學的春天八号同步輻射器(Spring-8) 及美國維吉尼亞州的傑佛遜國家加速中心,都聲稱偵測到了含1個s-反奇夸克的「5夸克態强子-q+1540(ds-)uud」,而之後在10-20秒內即衰變為一個中子和介子, 另外還預測存在「4個,6個及7個夸克態强子」,但至今仍未得到物理學界的公認.
附錄-
【五夸克模型】:
5夸克强子(如質子)應有二種:
一.內含一組:負,正電子衰變為d下夸克及d-反下夸克的帶正電5夸克强子(dd-)uud(如質子),或衰變為帶負電的5夸克反强子(dd-)u-u-d-(如反質子).
【上述据稱已發現與質子一樣帶正電而內含「反奇夸克」的「q+1540(ds-)uud
五夸克強子」,s-夸克代替d-夸克,應屬帶正電(dd-)uud質子之第二代5夸克强子】.
二.內含一組:正,反微中子衰變為u上夸克及u-反上夸克的帶正電5夸克强子(uu-)uud(如質子),或衰變為帶負電的5夸克反强子(uu-)u-u-d-(如反質子).
【七夸克模型】:
7夸克强子(如中子)應有二種:
一.內含:一組負,正電子衰變為d下夸克及d-反下夸克 加上 一組正,反微中子衰變為u上夸克及u-反上夸克的電中性7夸克强子(dd-)(uu-)udd(如中子)
或衰變成亦為電中性的7夸克反强子(dd-)(uu-)u-d-d-(如反中子).
二.內含:二組正,反微中子衰變為二組u上夸克及u-反上夸克的電中性7夸克强子(uu-)(uu-)udd(如中子),或衰變成亦為電中性的7夸克反强子(uu-)(uu-)u-d-d-(如反中子).
上述二種7夸克强子,其中:
第一種:「(dd-)(uu-)udd7夸克强子(如中子)」:即內含正,反微中子衰變為u上夸克及u-反上夸克的那一組(uu-)會衰變放出:負電子及反微中子而留下(dd-)uud,即成為「帶正電5夸克强子(如質子)」.
或是上述那一組(uu-)會衰變放出:正電子及微中子而留下(dd-)u-u-d-,即成為「帶負電5夸克反强子(如反質子)」.
第二種:「(uu-)(uu-)udd7夸克强子(如中子) 」:即內含二組正,反微中子衰變為二組u上夸克及u-反上夸克的其中一組(uu-)會衰變放出:負電子及反微中子而留下(uu-)uud,即成為「帶正電5夸克强子(如質子)」.
或是上述的其中一組(uu-)會衰變放出:正電子及微中子而留下(uu-)u-u-d-,即成為「帶負電5夸克反强子(如反質子)」.
綜合上述:
5夸克强子(如質子)應有2種不同的夸克組合:1,(dd-)uud及2,(uu-)uud(正反質子).
5夸克反强子(如反質子)亦應有2種不同的夸克組合:1,(dd-)u-u-d-及2,(uu-)u-u-d-
(如反質子).
7夸克强子(如中子)應有2種不同的夸克組合:1,(dd-)(uu-)udd及2,(uu-)(uu-)udd
(均如中子).
7夸克反强子(如反中子)亦應有2種不同的夸克組合:1,(dd-)(uu-)u-d-d-及2,(uu-)(uu-)u-d-d-(如反中子).
※(s-為反奇夸克,d-為反下夸克,u-為反上夸克,d為下夸克,u為上夸克)※